倒计时57天
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
暨十五周年庆典&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主办单位:高工锂电、高工产研(GGII)
协办单位:卡洛维德
总冠名:海目星激光
年会特别赞助:大族锂电
专场冠名:英联复合集流体、逸飞激光、华视集团、欧科工业空调
金球奖全程特约赞助:思客琦
时间&地点:2025年11月18-20日 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
会议合作:陈女士 13560731836(微信同号)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从技术“功能实现”向应用“能力进化”的质变阶段过渡。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政策推动与商业雄心的双重驱动。
近期,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释放了明确信号。
科技部表示,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等场景的应用落地,这为该产业迈向万亿级市场奠定了基础。工业细分场景的明确,意味着商业化路径正逐渐清晰。
市场的热度也体现在资本层面。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的最新估值已达到390亿美元,这反映出全球资本对该赛道的认可度正快速提升,也预示着未来产量的爬升斜率将更为陡峭。
在产业雄心方面,特斯拉及其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再次成为焦点。
尽管此前关于特斯拉向植物基制药企业PharmAGRI提供万台机器人的传闻已被否认,但特斯拉明确了其下一代产品Optimus 3的目标:
具备精细操作的灵巧手、能理解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大脑,以及必须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
将这一目标推向现实的是一份极具约束力的薪酬方案。
根据特斯拉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马斯克一份潜在价值近万亿美元的新薪酬方案中,包含了一项关键的运营目标:累计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
这一量化的KPI,正强力催化着特斯拉乃至整个产业链的量产节奏。
百万台机器人从图纸走向现实,能源解决方案是核心瓶颈之一。目前,人形机器人普遍续航不足2小时,远未达到商业化应用所要求的8小时工作标准。
为此,多家电池企业正加速布局,其技术路线和最新进展揭示了行业未来的动力来源。
固态电池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多家企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松下表示,已基本完成其全固态电池的开发,并正与市场沟通商业化事宜。松下计划将这种电池应用于会产生高温的工业机器人,以发挥其耐高温的核心优势。
孚能科技则已向一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送样了其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反馈称性能与安全表现达到预期。该产品通过了针刺、250℃热箱等严苛测试,可支持机器人持续运行8至12小时,实现了关键性能的突破。
中创新航也在其半年报中披露,与头部企业合作的固态电池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在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过渡的阶段,技术改良与创新方案也在同步进行。
亿纬锂能(维权)于今年8月发布了两款针对性产品。其G26P功率型电芯支持9分钟快速补能,适应高负载作业;G26Q能量型电芯则以310Wh/kg的能量密度保障长时续航。
此外,该公司通过采用铝壳和全极耳设计,实现了5%的减重和20%的温升降低。另针对不间断作业的需求,亿纬锂能还推出了“双电技术”方案。
赣锋锂业则在今年3月推出了一款针对全地形机器人的电池解决方案,具备7C高倍率放电能力和超过3小时的续航。
目前已具备日产600套机器人电池组的能力、应用于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产品中。
对应产品集成了自研的BMS,SOC精度可达3%-5%、支持每200毫秒进行一次数据采集,以实现充放电过程中的自动校准。
基于此,赣锋锂业于2025年9月被新增了“人形机器人”概念。
欣旺达则展现了其系统性的思考。该公司调研发现,行业普遍期望将电池循环寿命从当前的约200次提升至600次以上、同时兼顾高倍率。对此,欣旺达通过全极耳设计来降低电芯内阻,提升瞬态功率输出能力和稳定性。
为实现长续航目标,欣旺达的技术路径分为两步:初期通过高镍高硅体系等材料创新,将现有液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350Wh/Kg;长远则寄希望于能量密度理论上可达500Wh/kg以上的固态电池。
为解决异形结构适配和重量问题,欣旺达还创新性地提出了“主躯干电池+关节微型电池”的混合架构。
综合来看,各家电池企业的布局呈现出清晰的共性与差异。
共性在于,所有参与者都致力于解决续航、安全、快充和轻量化这几大核心痛点,并将固态电池技术视为未来的制高点。
布局的差异则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市场切入策略。松下和孚能科技正积极抢占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前沿,目标是提供具备颠覆性性能的产品。
亿纬锂能和赣锋锂业则更侧重于提供当下市场可规模化应用的成熟解决方案,通过工艺和设计的持续优化来满足即时需求。
而欣旺达的策略兼顾了当前与未来,不仅在电芯技术上分步走,更在电池系统架构层面进行创新,显示出其对机器人本体设计的深度理解。
以上多元化的技术路径,共同构成了驱动人形机器人迈向大规模量产的能源基础。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金御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